“
7月4日下午,“容客沙龙第二期”主题活动在京顺利举行。云集了多位汽车行业、媒体领军人物的沙龙现场,热闹非凡。从当前汽车行业的大环境,到企业的发展现状,再到未来的趋势走向,一场关于汽车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头脑风暴,随即上映……
回顾走过的半年,汽车市场并不明朗。上半年累计销售低过预期、面临“失速”的乘用车市场,车企压力持续加剧。针对严峻的形势,容客观力邀多位汽车行业领袖及数家行业媒体,一同对当局势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要特别一提的是,作为上半年车市为数不多的“大赢家”——吉利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也以嘉宾的身份来到了现场,与我们一道分享上半年的车市心得。
此外,本次容客沙龙邀请的嘉宾还有: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
三胖虐车创始人徐锋
网易汽车总经理张齐
汽车头条App执行总编辑杨小林
汽车产经网主编韩佳
一点资讯汽车总经理杜伟
21世纪汽车周刊主编何芳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主编高莘
华山论剑V、汽车女记者创始人、容客内容平台运营副总经理黄少华
看点一:“大赢家”吉利如何转动市场?
提问:年,刚好过半,各家车企的销售成绩也都出来了。作为自主品牌最好的一个代表,我们看到,上半年吉利销量达到了52万辆。在光鲜成绩的背后,必然是饱含着艰辛与不懈地努力,对您来说,上半年最难的工作是什么?
林杰:其实我觉得最难的就是说,现在吉利汽车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我们的用户人群也进一步地扩大了,特别是在一二线市场销量的剧增,我认为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还是在渠道方面,因为产品这一块我们是很有自信的。
现在的渠道,包括销售和服务,是否符合我们3.0的产品,以及3.0的用户的需求,这对我们今年的营销来说,是要花大功夫的地方。
吉利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
因为吉利的发展二十年来,从当初艰难的起步期走到今天,经销商们的忠诚度日益加深,但是有的经销商门店在理念、硬件条件方面,并没有太好的升级上去,跟3.0的产品不大匹配。这是我们要去弥补的,因为企业的竞争不完全是长板竞争,很大一部分是短板竞争,短板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
所以我们目前正围绕质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提升现有的渠道运营质量;另一方面要填补一些空白区域、空白商圈量。因为吉利年要实现万辆的目标,这不是靠嘴巴来说的,一定要靠行动。
所以对于吉利来说,渠道的发展对于营销公司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也正在积极地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提问:大家对现在的中国品牌有两种看法:一是营销过度,中国品牌太能炒作;还有就是营销不足,有了好产品,却没有好的营销。那么,在您看来,营销的度该如何把握?
林杰:产品是船,营销是帆,营销公司再怎么行,也只是一面帆而已,这艘船能否开得更快、更稳,一定在产品本身。我这几年也一直在强调,要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一定不是光靠营销。否则,可能只能做一年车,或者只能做一代车。
就以帝豪为例,它为什么能在所有的A级轿车里面进前十强?一定不是靠营销去做的,关键还是产品,以及吉利这几年坚持的理念,我们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这几个思想是十分关键的。
仅为满足用户对USB接口的要求,帝豪先后就进行了四次大的技术改动。从无到有,又到能满足快充、慢充、多种电压,再到前后座齐备……何为产品?我认为不是高大上,而是更懂得消费者,懂你所需、给你所要。
帝豪和博越能收获这么好的成绩,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内部研发团队始终认为,消费者的痛点就是吉利工作的重点。
提问:我们看到,上半年整体的市场是下滑的,您对下半年是怎么判断的?
林杰:要做这个判断不是特别容易,从年感觉到下半年是受到几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购置税减半的预期,造成了一些提前消费,所以这去年下半年小排量汽车销售有透支的情况,这也影响到年上半年的销量。
另外,我们今年做了一个二十四节气的活动,中国的农历年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也有很大的影响。年农历春节前一个月都在年,但是我们到年反而是在年了。所以下半年的增长是这两股巨大的力量,可能不大会有。
但现在还不大清楚,上半年的车市相对比较低迷,会不会把没有释放的量流到年的下半年,现在我自己也很难判断这个情况。所以总体来说,下半年如果能跑平,或者微增的话,我觉得都已经很不错了,剧增的可能性很小。
看点二:自主品牌增势强劲合资品牌不可怕
提问:请教崔老师一个问题,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今年整体车市上半年到底是增了一点还是减了一点,现在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品牌在涨,豪华汽车在涨,反而是合资企业的非豪华品牌是跌,是不是它发展到了一个顶端,这结论能下吗?
崔东树:肯定能下这个结论,因为豪华车继续在下探,奥迪、宝马、奔驰也在推A级轿车,这样的话豪华车在A级车向下、年轻、升级这一块做的越来越强。同时还有一个进口的转移增量,如此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增长势头。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
而自主品牌在SUV和轿车里面会有一个反攻,尤其是SUV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又回到轿车的反攻过程,比如说吉利推动新博瑞,其他企业也在推自主轿车。
另外关键一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这是合资品牌谁都比不了的,过去A级车是没有人要的。但是现在会造出来2.7米、2.8米、3米多的北汽EC、4米多的帝豪EV,这些车都起来了,都是自主品牌的天下。
我们现在的目标,比如说去年30万、今年50万的新能源车,然后明年到80万、后年多万、年万,这些都是自主品牌,这就带来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在轿车市场的分流。
A级轿车里面60%都是新能源车,而A0级轿车、A级轿车也有这种市场,所以现在自主品牌几条腿都在发力,而合资车跟不上这个进度。
提问:过去有一个比较主流的声音:若合资企业纷纷推出十万元以下的SUV,就会抢占自主品牌的份额。结果形势恰恰相反,今年以吉利品牌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把13万以下的合资企业“清场”了。您觉得在SUV上,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相比,合资品牌就是掌握了开发设计的能力,还是外资品牌在资源匹配上是暂时性的没有找到,它会不会反攻回来?
林杰: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要站在产品本身,现在同质化是十分严重的,比如说工程方面、工艺方面、零配件供应商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我们(博越)用的很多的配件供应商跟合资品牌都是一样的供应商,我们的生产、工装设备可能比他们还先进,因为我们购入的晚,所以这方面其实已经不差于别人。
另外,二十年的路不仅属于吉利,也属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这二十年里面我们有很多的工程人员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已经掌握了汽车制造、汽车设计的能力,恰恰这个时候合资品牌并没有形成SUV的根据地。
由于合资品牌阵地太坚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超强的产品来跟它竞争,而且价格还要特别有诚意,比如说B级轿车,我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但是对于SUV,我觉得我们中国品牌有先发优势,现在核心的就是我们如何进一步把卖出去的车子服务好,树立更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就是我们稳固的城池。有了好的产品和口碑,国内消费者为什么还一定要去买合资品牌呢?所以我觉得合资企业并不可怕。
看点三:SUV赶超轿车能否实现?提问:相较于销量低迷的轿车,SUV的势力不容小觑,下面我们请崔老师分享一下市场数据,顺便谈谈您对SUV发展的看法?
崔东树:首先,SUV的比例在43%、44%左右,MPV占8%-10%左右,轿车占48%左右,轿车的趋势还是逐步向下。在我个人看来,轿车的价格带不如SUV的价格带那么大,SUV价格高,但是有一个下冲的过程,消费者有选择的过程。
同时现在的SUV跟过去的SUV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现在都把底盘拉高一点,上面再宽一点,这边再相对窄一点,更威猛一点,就是SUV。现在消费者一买车,都希望SUV这种风格,轿车偏商务的、偏家用的,SUV偏个人、偏享乐型的,所以这一块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其次,SUV的方向没有停止,还是因为合资品牌的下压也没有完成。现在中国车市为什么利润那么高?关键是由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中国的SUV跟外国的SUV完全不是一个价格体系,外国的SUV比轿车贵20%,而中国的自主品牌SUV比轿车基本贵一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高的价格利润体系。
未来大家投入的精力肯定SUV越来越多,厂家投入、消费者需要,两者结合必然带来较高的增长。
提问:有人说,SUV有超过轿车的势头,而有人则并不赞同,请问在座的各位老师们怎么看,包括今年的下班场。
张齐:SUV超过轿车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了,而且领先优势还会继续扩大。咱们做汽车媒体,也经常看欧美市场,难免会有一个旅行车和MPV情节。说中国市场不成熟,什么时候市场成熟了,MPV就起来了。
网易汽车总经理张齐
但是中国市场不是这么回事,中国市场如果说跟欧洲市场做对比的话,中国市场基本上没有经历两厢车阶段,直接是三厢轿车,然后是SUV。所以基本上中国的消费者都处于一步到位,已经到了最领先的阶段了,所以我个人觉得SUV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扩大。
旅行车MPV有增长的机会,但不会太大,就是轿车向MPV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在中国是一步到位。
徐锋:我谈一个基本观点,SUV、轿车跟MPV的市场,我觉得SUV的增长有一个特殊情况,欧美汽车品牌SUV不是主流的产品线,主流的产品还是轿车,战略重心不在SUV上面。
三胖虐车创始人徐锋(右一)
因为中国人在轿车领域,技术门槛包括设计门槛比SUV高,所以在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是迂回在SUV这个市场上,在销售薄弱的这块市场做起来了。
随着汽车市场的细分,刚才提出一个观点,产品也在跨界、也在信息融合,SUV这个产品本身也在变异,有的像轿车,比如说底盘压低;也有像MPV的趋势也会有,我觉得MPV市场的绝对量肯定会上来,因为MPV才是生活更高标准体现。
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现在不是按人均去买车的,还是按家庭去分配车的资源,尤其是限牌以后,一个人不可能有两辆车,所以既要坚固轿车的舒适、好看,又要坚固MPV的大容量,所以就去买SUV。
看点四:SUV何时碰到天花板?
提问:如果说,SUV的火热除了消费习惯、限牌政策相关外,还跟消费者购置能力相关,那么当中国的生活水平发展到什么阶段,SUV才会下滑?
崔东树:短期之内没有看到顶,三五年之内应该还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我始终不认为MPV是一个发展趋势,首先我认为MPV本身是商务用车;第二,大家庭走向小家庭也是一个趋势,所以我始终不看好MPV,这种家庭化趋势不是一个大的趋势,而是更个性化、满足自己的感觉,所以目前SUV是一个大的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在进口车、豪华车中大概三分之二的占比分给了SUV,三分之一是轿车,MPV几乎为1%-2%,SUV的趋势必然是一个更快的发展趋势,现在远没有到停止的概念,大家都在说SUV的顶在哪儿。
但是SUV的顶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个人认为是企业布局,自主品牌的最大优势是产品快,而且产品系列化做得特别丰富,尤其是消费者SUV看的是外观,自主品牌最擅长是做外观,所以自主品牌远比合资品牌推出产品的速度快得多。
而现在合资品牌没有推出很多SUV,现在消费者买15万块钱的车,但是13万价位区间的产品被清产,消费者只有买13万块钱的自主品牌汽车。
那么,合资品牌真的造不出来10万块钱以下的SUV吗?7万块钱的轿车能造出来,就能造出来9万块钱的SUV,那这样的话大量的合资品牌SUV未来会出来。
而且像德系以后会跟进这个速度,并肯定这一趋势,这个船大的话,前进的动力更强,他们会推更多的产品过来,所以这种趋势下,自主品牌面临更大的压力,SUV市场远没有停止。
提问:今年吉利的市场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托SUV,那么关于SUV顶点,林总怎么判断?
林杰:我觉得这个短期是很难逆转的。今年从数字来看,因为我们从一些上牌的数据看,SUV1-5月份增长了13%,轿车下降了12%、13%,一正一负,基本上也就很清晰了。
其实SUV很大一部分把很多车辆的功能都结合在一起了,原来SUV内部空间驾驶舱也不是特别舒服,现在很多方面SUV轿车化、轿车SUV化,跨界SUV的产生,其实SUV的覆盖度已经更高了。原来SUV是标准尺寸的,现在是跨界的,有进一步的延伸,吃掉了一些传统三厢车的市场。
看点五:消费需求与产品,谁该处在引导地位?
提问:据说有媒体近来做过一个关于SUV的百人调查,其中包括轿车车主和SUV车主。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九十的车主表示,在选择下一辆座驾的时候会选择SUV。看到消费者对SUV的钟爱,我们也想请教一下在座的老师们,就汽车消费市场来说,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究竟应该谁占主导。
徐锋:我认为是产品主导用户的消费,如果没有更多的人生产SUV,用户也不会往这边去走。初级阶段,是厂家的引导,但是到了后期消费者养成了习惯,厂家也会适应用户的需求。
崔东树:我补充一点,在美国虽然SUV并不多,但是美国的皮卡跟SUV是相对类似的,皮卡到中国变成我们的SUV,而且我们现在SUV又变种,变成城市SUV,又把轿车融合进来。
所以SUV是两块,是轿车的变种和皮卡的变种。而中国的消费特点跟美国特别类似,跟欧洲的风格又不是特别类似,所以消费情结上中国也是特殊的。
张齐:我觉得中国消费者的整体趋势是,总要买一辆SUV试一试,但是未来市场的总体趋势,是开过SUV的人,下一辆车会不会还买SUV。
崔东树:的确,开SUV的鄙视开轿车的,因为你坐在SUV上底盘比较高,可以俯视轿车。为什么中国跑车就没有兴起来?欧洲是性能派的跑车,中国是外观和更好的心态的风格。所以只要在中国推出跑车、推出轿跑的,基本都难以生存。
看点六:购置税优惠取消是否会出现翘头
提问:明年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已经彻底取消,明年是否会出现翘尾的表现?
崔东树:我觉得这个事很有风险,因为今年7.5%的购置税在明年会不会变成一个常态化,内部在讨论这个事情,因为购置税立法要形成,如果常态化都设在7.5%,那今年到明年都没有推出的一个效应,在内部已经讨论很长时间,外部也在有这种风转。
那么这样的话,去年从8月份开始的购置税的抢购潮,在今年本身就不够强,因为2.5%的优惠没有5%的强,所以抢购的力度不高,再加上之前提到的春节效应也不够强,所以今年年底的翘尾效应在购置税的诱惑下降,购置税传言新的变化,再加上春节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变得比较弱。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去年有大量的新势力在崛起,比如以吉利为代表,它是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崛起,去年七八月份推出博越以后,包括远景SUV、帝豪GL8开始拉动起来的,包括上汽荣威S5,都是在这时候起来的。
那么今年我们在这个时点上看到的新潮到底在哪儿?所以今年的亮点我觉得特别担忧,就是从SUV到新能源的转化过程中,新的亮点还是没有形成。
总结笔者认为,与年相似,今年上半年车市表现平淡,购置税优惠政策虽然仍在继续,不过相较之前还是有了较大的退坡,要出现像去年七八月那样的销售爆发,可能性很小。
不过,随着7月1日《汽车销售管理新办法》的施行,不排除由于市场进一步打开而带来的促进作用。不过“新办法”从施行到收效又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过程。所以,相对乐观的说,下半场车市出现微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此外,在今年的下半场,SUV的地位也难以撼动,因为当前对SUV的市场需求仍然占据上风。虽说,通过产品引导消费不是不可能,有活生生的苹果案例放在我们眼前。
不过,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汽车与一般的电子产品,两者间的消费门槛相差太多位格。要想出现汽车界的“乔布斯”,得先等大家的腰包鼓到一定程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