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粮志
图片
网络
虽然现在大家普遍把一些新鲜配置视为高科技,比如驾驶辅助系统,甚至自动驾驶,最起码也是动力系统或者新能源才算得上跟上潮流,但其实底盘才是一款车的基本功,它决定着你的舒适性,这看起来有点像老派汽车人的怀旧情结,但却是真理。
而在喊了很多年弯道超车的同时,有些自主品牌也在静心修炼着基本功,在竞争惨烈的轿车市场表现出色,如上汽荣威i5,底盘调校水准改变了我们在对比合资和自主时的固有印象,那么面对老牌劲旅吉利帝豪时,是否也能笑到最后呢?
自主品牌的进步,平台决定基因
在轿车圈子里,自主品牌并不好混,掰着指头数,在年仍然能在排行榜上露脸的,也就是帝豪和荣威i5。相对于帝豪这个老字号,i5比较年轻,除了仰仗营销和价格对路,发挥了自主品牌一贯的空间和配置群优势,口碑和底盘基本功相信也有一定的作用。
荣威的产品从开始就不怎么走单一的性价比路线了,底盘开始向合资水准看齐,一方面是调校,一方面取决于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同大众合作让荣威有了与队友和对手竞争的资本,发展到今天,上汽荣威有了在架构设计上对标大众MQB的MIP平台。
所谓对标就是个参照标准,比如i5也采用德系车常用的激光焊接和双面镀锌技术。而对于底盘,虽然调校很重要,但平台也决定着先天基因。
荣威i5和吉利帝豪都采用半独立扭力梁悬挂,不过驾驶感受还是有区别,i5的底盘更“整”一些,面对细碎震动过滤的比较干净,过减速带等大坎儿时又能在一次减震中完成任务,避免多余晃动。相比之下,帝豪的悬挂调的比较硬,在滤震时较为生涩,欠缺一点质感。
帝豪与老花冠渊源颇深,平台基本就是后者平台的复刻品,底盘结构和车身技术也差不多,服役到现在年事已高,不过目前吉利还没有更换平台的打算,新出产的缤瑞也是这个平台的作品。
这种拿来主义很多厂商都在用,好处是省去了开发成本和时间,但消费需求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先的标准上,“够用”不会增加满足感,特别是在对手升级时,劣势会进一步放大。
汽车舒适性,既看成本也看技术
面对10万以下的车型时,论及底盘和细节,有人也许不以为然,认为这个级别的产品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比如在发动机滤震方面,荣威i5采用了液压悬置而不是橡胶悬置,就是因为前者对付低频振动、即怠速减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