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花
前不久,吉利帝豪在青岛凑着世界杯决赛,举办了一场车主和媒体的嘉年华,庆祝帝豪完成销售万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所有自主品牌乘用车中第一款达到万辆的车型品牌。
活动现场,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在发言时一时哽咽,坐在下面的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军,眼镜背后也有泪花闪现。这是吉利汽车的一款功勋车,更是一款救命车。
而缔造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那天却没有到场,他便是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果你深入接触过汽车圈的大部分总裁,你会发现,安聪慧的气质非常有特点,和多数中国汽车人相比,在这场争夺资源和时间窗的游戏里面,他扮演了一个长跑者的角色。
起步,泥泞满地的跑道
年底,当李书福创办不到一年的“嘉吉”摩托车,在国内踏板车领域牢牢占据头把交椅的时候,这个在商界驰骋了八年,每做一件事情都无往而不利的民营企业家找到了他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汽车。
随即,李书福宣布要造汽车。在那个时候,这个声音显得微不足道,不光是各种批文、各种技术和政策的壁垒,以及极高的资金量需求,在外人看来,任何横在只有一亿资金和一条跟重庆嘉陵合作的摩托车生产线的李书福面前的,都是过不去的坎儿。
在冰箱和摩托车的成功之后,李书福已经不像初出茅庐的时候那样,经常被人称为草根莽汉了,但是当他发出要造汽车的宣言后,这些称呼又一股脑儿重新回到了这位后来被认为是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之一的人物身上。这无疑更激发了李书福的斗志。
之前,李书福每次都会把上一次成功的斩获悉数放到下一次创业中,这一次也不例外。年底,李书福决定把一切都放到汽车制造中去。那个一直被记为始自年的传奇,事实上从年底的某个深夜,就开始了。
当李书福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谋划如何撞破汽车行业森严的铁门时,在他短暂就学过的湖北经济管理大学,一个身材瘦削、但眼睛精亮的年轻人,正在学校操场上跑圈。
坐在操场边树荫底下你侬我侬乘凉磨时间的小情侣,只嫌无聊的下午时间太长,看到一个瘦高个子一次次从身边跑过,并没有去计算他到底跑了多少圈,也没留意他什么时候出现了身体的极限,什么时候忍不住灌了几口水,又把水往头上浇了下去。
只是在准备离开去报告厅看首次引进国内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的时候,女孩儿才随口说了一句,这个人怎么还在跑?
跑步的这个学生名字叫安聪慧,从新疆来到湖北就学,作为运动员,他的主项是长跑。
长跑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选择的体育项目。一来过于枯燥,每天在操场上一跑就是三五十圈;二来不容易出成绩,取得个省市级的冠军,也没人在意。看上去,这并不是一个聪慧的选择。
后来,在身为吉利汽车总裁之后,安聪慧参加了所有帝豪品牌主办的向上马拉松比赛,88层、层,他每次都能名列前茅地完赛,在完赛半小时后,简单冲洗,换上西装,又神采奕奕地来参加媒体沟通会,声音沉稳,条理清晰,没有任何疲态。
安聪慧说过,他对长跑的喜爱,是因为这是一项没有终点的运动。比如马拉松,当规则把终点线划在了42.公里之外的时候,跑的人心里其实就不能有终点了,否则你一定难以完赛。
很多人习惯给自己设计一个终点,不然就不知道如何前进,如果这样,这个终点一定不会很远。安聪慧不喜欢这样的设置,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安聪慧对吉利造车的追求,以及对吉利团队的打造,都没有画明确的终点线。
到年2月,从学校跑向社会的安聪慧加盟了李书福缔造的吉利汽车,学审计出身的他,成为了吉利集团审计处的一名审计员。
让人称奇的是,5个月后,安聪慧就被调离审计处,成为董事长助理,并且还获得了一个头衔——吉利集团基建工程部总指挥助理后任总指挥。
是什么让一位刚毕业的审计员迅速进入了李书福的视野,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安聪慧迅速表现出来的对于汽车工程、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兴趣和能力,从中可见一斑。而重新创业的李书福,在用人上的格局与眼光也让人感佩。
随后的十年,当李书福使尽浑身解数,获得一款又一款车型的准生证,一次又一次向市场证明,吉利汽车是值得购买的时候,安聪慧带领着吉利的研发生产团队,从造摩托车一般敲打出了吉利第一款车豪情,一直到生产出了吉利帝豪这样一款堪称自主明星车的产品。
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曾经记载,李书福当时对媒体笑称,汽车有什么难造的,不就是摩托车加两个轮子吗?
这话当初让同在浙江、浸淫汽车零部件已经二十余年的万向董事长鲁冠球听了乍舌不已,在业内也流传颇久,被视为民营企业家造车的一个缩影。
现在想来,李书福当初如此放言,真实的意思恐怕并不在认为造车容易,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李书福多次谈到造车不易,至于眼红声咽。当时,怀揣一亿元闯入汽车制造的李书福,是想通过这样的表达,向团队显示他的决心和乐观。
而对于当时年轻的安聪慧来说,这意味着他的汽车跑道,注定开始在泥泞、荆棘的荒野。就在这片方向不明、长度未知的荒野上,从审计转行生产研发的安聪慧居然跑得格外扎实。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及,当初在那样一无所有的局面下,吉利的生产研发是怎么起步的,安聪慧真诚而不无幽默地说,谁说一无所有的,我们有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摩托车生产技工,而且李总也非常明确地给了我们方向——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
在创业的跑道上,安聪慧的第一次短暂的极限,出现在1年,安聪慧和同事一起去韩国现代起亚观摩学习。回来的飞机上,他陷入了犹疑。当时现代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汽车流水线和研发机构,让安聪慧觉得,依靠吉利的现有能力,要实现超越实在过于渺茫。
这种犹疑没有跟着安聪慧回到宁波北仑工厂。在新建成通车不久的沪杭甬高速上,空旷的公路让安聪慧突然释然,这些高速公路由空旷变为拥挤的时间,就是中国市场给百废待兴的中国汽车企业赶超的时间。
时间并不算宽裕,但是足够让一个长跑者调整好呼吸,按照他的节奏疾步前行了。
吉利自己的跑道,一边创造一边捍卫
从现在年产销万规模的吉利来看,我们很难把它跟年前后,有些奄奄一息的吉利联系起来。但是,从9年开始,自主品牌集体陷入困境,到年,新一轮自主崛起行情启动,这六年对每一家自主品牌都是一次注定会影响深远的考验。
吉利渡过了在荒野中狂奔的年代,走到8年,资质和许可已经不再是困扰第一家民营车企的主要难题了。不仅是吉利,绝大多数自主品牌,在这一年前后遇到了两难的状况。
一方面,之前在A00、A0级市场建立起来的市场份额,体量和利润都在萎缩,一些名噪一时的明星车型,迅速如流星划过,明显丧失了后续带动力;另一方面,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正向开发能力的薄弱,使得很多自主车企也无法迅速进入与合资品牌面对面竞争的通道。
但是,即便如此,多数主流汽车品牌,仍然选择了所谓的品牌向上运动。自主汽车发展十年,向上不是第一次提起,但这次是第一次真刀真枪干。
吉利在这六年里,遭受了比初创时期更加多的非议。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在一开始,这家民营领头羊并没有急于推出一个高端自主项目,被人认为是不思进取;第二,随后李书福开始了一次会被载入史册并最终成为教科书的并购——收购沃尔沃乘用车业务。这被人看作是一场蛇吞象的赌博,随后在年到年,吉利的三年困难,也被人认为是不自量力的收购导致的恶果。
这两件事情的孰是孰非,如今已无需讨论。在这个阶段,年11月30日,安聪慧接任了吉利汽车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李书福的如此布局并不意外,在这之前13个月,吉利已经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而一年多以后,沃尔沃对吉利技术的反哺通道已经建成。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持续开发能力,成为吉利走向世界的主旨。
安聪慧在一片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无所获、甚至“丧权辱国”的质疑中,开始了对吉利整个全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体系的重构。这个体系最早的成果,是直到年底才轰动上市的B级车博瑞。随后带出的一系列所谓3.0产品,轻易地将年底还看似沉疴难起的企业带到了中国第一自主品牌的王座上。
而在9年,当时还是吉利副总裁的安聪慧在整个自主品牌新车荒的时候,突然推出了一款名为帝豪的轿车。
安聪慧几乎自己担当了这款车的产品经理。彼时,微型车市场已经乏力,SUV时代尚未到来,自主品牌眼看着因为小排量补贴而卖到断货的1.6L合资轿车徒呼奈何。
当时很多企业认为,轿车的消费已经到了极限,但是未来什么车会成为新的蓝海却难有定论,大家只是讨论出了几个像运动化、个性化、时尚化这样没有实锤的词儿。
帝豪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应该说,这是一款既不太运动,也谈不上很个性化的轿车。它最大的特点是,在10万元以内的市场,和任何一台别的车放在一起,确实都看上去物超所值。这款车完美呈现了中国市场其实从没改变的车市第一关键词——大气。
一开始,市场和媒体对这款车并不看好。当时人们期待吉利像其他主流合资品牌那样推出新的高端品牌,一起冲击自主品牌天花板,所以对吉利反而推出一款帝豪并不满意。但是很快,市场就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到年,当坐拥吉利、英伦、全球鹰三大品牌十款车型的吉利汽车,只有帝豪还在大批量出货,其他车型的销售几乎可以不计的时候,市场乃至很多吉利人才看清楚,帝豪不光是一款跑量之车,还是一款救命之车。
年,这一年被很多吉利人称为黎明之前最黑暗的一年,到现在说起来都还心有余悸。现在负责吉利品牌销售的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常务副总宋军跟我聊起过,他说那个时候,明知道再熬一年就好了,强势的新产品线就会迅速缔造一个全新的吉利,但在当时,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
很难想象,如果9年,安聪慧没有推出帝豪,而是另起炉灶做了个全新的高端品牌,吉利是不是能熬过这段黑暗。
然而,帝豪更值得被书写的原因,是安聪慧给它赋予的使命,并不只是救命救急,也不只是领个风骚三五年。长跑者安聪慧,从开发帝豪的时候,想的就是要把它做成吉利企业的基石车型,做成吉利的卡罗拉、高尔夫或福克斯。
日后,安聪慧用于治理企业的品质文化、长效文化、对标文化,在帝豪这款车的开发、迭代中都可以窥见。
自主品牌并不缺少明星车型,但这些明星车型就好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里中国的流行歌手一样,唱红了一曲《小芳》很快就流星一般不知所踪,后面便只在一些感慨怀旧的杂志文章里才能再见了。
安聪慧对帝豪的设计,蕴涵了他对吉利发展的思路。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卡罗拉或高尔夫这样历经数十年更迭、始终引领最广大A级车细分市场的产品,是很难走到行业顶端的。
我还清晰地记得,在今年年初,安聪慧接受访谈的时候,有媒体表示,帝豪简直是自主品牌树立在中国车市的一块神碑。安聪慧笑说,还没有算成功,帝豪既然是我们的高尔夫,我们的卡罗拉,那它就应该对标A级车销量最好的车型。
到上个月,整个帝豪家族月销量已经过4万,在中国整个汽车市场单一车型品牌销量中名列前茅。
帝豪就像是中国车市的一个特例,每个月都戳在销量榜上,让很多高喊“SUV是无解的趋势,轿车注定萎缩”的评论者们,时不时感到尴尬。直到上个月,SUV市场十年来第一次同比回落。
从帝豪上市,到博瑞上市,是吉利汽车自创立以来,市场最灰暗的一段,但也是吉利汽车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段。经历了最初的野蛮生长之后,吉利开始建设自己的跑道,自己的体育场,这座与国际接轨的体育场十分雄壮,但是他们不得不一边建造着伟大的工程,一边忍受着建成之前,最让人窒息的那一段。
作为一个长跑者,安聪慧在这里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挣扎的极限期。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当下的难耐,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熬过去之后的豁然开朗。帝豪,在这个极限期里面,就好像一个极限中的跑者,突然拿到的一瓶水。
长跑者不需要休息
这同样是年年初,安聪慧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的一句名言。当时,经历了三年的发力狂奔,吉利已经连续跨过了五十万和一百万两个年销量指标性的关口,连最乐观的人,也不禁开始担心,这样的速度是不是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