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在世界遗产的评选历史上,泰山开创了一个先河。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泰山成为世界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翻开中国地理地形图可知,在中华大地东部的广袤区域内,泰山是唯一的一座大山,所谓“中央之山”是也。它雄峙于山东省中部,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倚泉城济南。泰山之所以号称“五岳之尊”,首先是山体雄伟庄重。泰山的基体宽阔稳重,主峰突起,众峰拱卫,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渗透和渲染,赋予了泰山自然风貌史诗般的侠义气质。自古以来,泰山就是令文人墨客情不自禁赞叹的地方,大量的诗词歌赋,化身为巍巍的泰山之魂,使泰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图腾。杜甫用《望岳》赞美它,李白写《游泰山》歌颂它。大观峰上更是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刻,唐玄宗御书千字《纪泰山铭》,乾隆帝诗刻《夜宿岱顶作》等。今天,步行登山,驻足观赏,如同追溯着中国历史的渊源,一路秀美风光,又如同欣赏一幅中国水墨画卷。五岳独尊巍峨壮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巍峨壮美的泰山,成为泰山文化孕育的客观载体。追根溯源,泰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大约在新太古代初期,即距今28亿年前,古老陆台裂开,产生巨大的凹陷带(海槽),形成了巨厚的泰山岩群。在距今25亿年前后,鲁西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泰山运动,原先形成的岩层褶皱隆起,形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耸立在海平面之上。随着地壳运动,海陆演变,泰山时沉时浮。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下,沿泰前断裂大幅提升,在距今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形成了今日之泰山的基本轮廓。泰山雄伟壮丽,山体绵亘余千米,盘卧方圆平方千米,自然景观雄伟高大,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因而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相传汉武帝面对泰山曾发出“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感叹。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不知几千万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环绕主峰的座山峰、98座崖岭、条溪谷、72处名洞、64处瀑潭、36处奇石等,构成了群峰拱岱、山水相依、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俯瞰泰山,六条溪谷从山顶向六个方向辐射,将泰山山系分为不规则的区域,各具特色,形成了泰山著名的幽、旷、奥、秀、妙、丽六大景区。其众多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奇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泰山是盘桓于平方千米面积之上的巨大形体,基础宽阔,既非卧也非立,而是静坐于大地之上,给人一种安稳与厚重之感。所以,中国成语中早有“稳如泰山”和“重于泰山”之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曾以泰山为标准,用以衡量人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但天高不可及于泰山。因此,泰山自古以来就因其高大而被视为“天”的象征,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圣山”,它的崇高地位,是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相传,在几千年前早春的一天,有一位名叫舜的部落首领,率领众人登上泰山之巅,他们在自以为离天最近的地方垒起一大堆干柴,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干柴被点燃了,熊熊大火与金色的阳光交相辉映,舜宣布自己已经与天沟通,他受命于天来治理天下。这则传说后来被记载进了《尚书·舜典》和司马迁《史记》中。“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即是说这一年的二月,舜巡视东方到了泰山后,举行了柴祭(祭天的仪式),并按等级依次祭祀了其他山川,接受了东方诸侯国君的朝拜。从此以后,历代有72位帝王上泰山“封禅”,祈求泰山以通天达地的神力,保佑皇权稳如泰山、天下太平。泰山成了帝王“通天”的圣地,具有“五岳独尊”的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元、明之后,改“封禅”为“祭祀”,帝王不再亲临泰山封禅。但是国家典制仍规定,凡国家大典之类大事,必先派重臣致祭岱岳。譬如,明代朱元璋从年至年,曾5次派大臣和道士祭祀泰山。清代从顺治皇帝开始,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不仅都派员到泰山祭祀,有时还亲临泰山祭祀。直到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制度结束后,泰山作为祭祀圣地的功能才告结束。泰山石刻独负盛誉经久不衰位于登山入口处的岱庙,素有“东岳庙祖庭”之称。它始建于秦汉,扩修于宋朝,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也是泰山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座庙宇采用帝王宫城式建筑,总面积9.6万平方米,四周有10余米高的城墙,庙内现有古建筑多间,主要有天贶殿、汉柏院、岳坊、遥参亭、正阳门、配天门、东御座、唐槐院等。天贶殿建于北宋,为岱庙的主体建筑,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三大殿。大殿建于石台之上,规模宏大,辉煌壮丽。阔九间,深四间,重檐歇山,琉璃瓦盖顶,彩绘斗拱,下有八根大红明柱,极为醒目,殿中祀东岳泰山神,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启跸回銮图》。殿前还有一座巨大精致的铸铁香炉,据考证为宋代遗物。汉柏院因院内有五株汉柏而得名,相传五株汉柏为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所植。岱庙碑刻多集中于此,有历代碑刻90余种,均列为珍贵文物。岱宗坊是登山大门,距岱庙米,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年间重建,坊四柱三门,巍峨壮观。从这里至十八盘一段,为历代帝王登封御道,全长5.5千米,盘路级,沿途峰回路转,景色变换,其中,前部山谷开阔,古建筑鳞次栉比,以人文景观为主;中天门至南天门山谷狭窄,山势陡峭,以自然景观为主,沿着这条登山路而上,既像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丹青山水画,又像翻阅一部有声有色的历史文献。斗母宫依山而建,由前、中、后三院组成,各有大殿三间,中院正殿祀斗母神,宫东有胜境“三潭叠瀑”。由斗母宫沿小路前行,即到经石峪,俗称晒经石。这里有一约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因年代久远,剥蚀磨损,已缺多字,现仅存字,经文书法潇洒雄浑,字大篇宏,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据载,经文为南北朝时北齐人所书,至今已有1余年。红门宫因庙西北岭南崖有两块并列如门的红石而得名,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元君庙,中间以跨道门楼与飞云阁相连;万仙楼在红门宫北米处,传说是泰山神仙聚会之所,游人可登楼拜谒诸神。泰山的古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见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为后人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强化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中天门正处泰山半山腰,为泰山主峰的屏障,又是东西两路景观的交会点,此处地势开阔平坦,北望南大门,云梯高悬,南瞰众群山,均逶迤足下。步云桥位于中天门步行上山前行14米处,桥上方就是著名的五大夫松。史载,公元前年,秦始皇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东巡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史记·封禅书第六》记:“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秦始皇上泰山途中遇到暴雨,于是避雨于大松树下祈求树神保佑,雨很快就停了。秦始皇认为这是树神护驾的结果,于是就加封挡雨的那棵松树为“五大夫松”,相当于秦代21级官爵中的第9级。木石峻秀秀美风景过“五松亭”“迎客松”便到了“万松山”,这里双峰对峙,绿树成阴,乱云飘绕其间。而从万松山到南天门这一段是著名的“泰山十八盘”。这里两侧山壁陡峭,中间蹬道盘旋,行人几乎直行上下,可亲身体验高、陡、危、奇之境地,由十八盘向上望,天门如悬天上,十八盘似云梯倒挂。人们一般把升仙坊以下称“慢十八盘”,以上称“紧十八盘”,每盘有石阶蹬,紧、慢十八盘相连,恍如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称。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共有石阶0余级,恰似天门云梯。十八盘之尽头便是名声显赫的南天门,山于此为最危耸,是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如天门自开,有“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意境。南天门至玉皇顶一段称为岱顶,又称天庭。此处主要景点有南天门、玉后顶、天街、碧霞祠、唐摩崖、探海石等。登上南天门,拜谒天上宫阙碧霞祠,仰观浮光涌动的唐摩崖,揣摩不落一字的无字碑,登上上与天齐的玉皇顶,就仿佛漫步天府仙界,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这里也是观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之最佳位置。南天门又称三天门,城楼雄峙十八盘尽头上端,气魄雄伟,为元代所建,门上有楼名“摩空阁”。立身南天门,云雾蒸腾,使人周身清爽。天街是指自南天门向东至碧霞祠西神门一段平坦石路,南临深谷,北依悬崖,犹如一条飘浮在空中的长带,天街两旁楼阁阶毗,商贩云集,游人在此可买到各种旅游纪念品。泰山之巅玉皇顶不仅是看日出的地方,而且是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留下墨宝的地方。极顶石刻除了有“五岳独尊”和“昂头天外”,还留有诸多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朽诗篇。难怪0多年前,孔子在登临泰山玉皇顶时就曾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感慨。玉皇顶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玉皇殿主殿供奉玉皇大帝,西临望河亭,可于此观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三大胜景。院中心有一石栏,栏内为极顶石,石上刻“极顶”二字。玉皇顶院内环列古登封台、天左一柱等摩崖石刻。殿的大门前,立有无字巨碑,俗称无字碑。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判定,该碑为汉武帝封禅时亲自所立。传说汉武帝除了对泰山无限景仰之外,还认为自己功高盖世,想著文歌颂自己的功绩,可是文人写的碑文他都不太满意,于是立了这块“无字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块无字碑今天已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它无疑增添了泰山的神秘感和历史文化的含金量。碧霞祠在南天门之上,靠近极顶,远望如白云缭绕中的一座“天上宫殿”,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碧霞祠建于宋代,明清均有增修,形成现在的规模。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有正殿、配殿、山门、钟鼓楼、御笔亭、神门等建筑。碧霞祠为岱顶最大、最宏伟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可比天上宫阙。正殿内供奉铸于明代的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鎏金铜像。祠北有唐代摩崖石刻,琳琅满目,颇为壮观,故又称“大观峰”,其中有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时亲笔撰书石刻《纪泰山铭》,碑高13.3米,宽5.3米,共字,为历史珍贵遗产。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峰东北一巨石悬空横出,斜刺青天,名拱北石,俗称探海石,登石朝观日出,暮望云霞,齐鲁风光,尽在眼底,令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日出时初为一红线,渐渐扩大,忽红、忽黄、忽赭,杂以青天斑纹,似蓝似白,绚烂多彩,荡漾如波;久之红云下即现弓形,须臾呈半圆形,其升极速,瞬间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光芒四射。巍巍泰山,“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一直以来,人们怀着对古人的崇拜、对泰山的期待不远千里直奔而来。而在泰山行中,玉皇顶“观日出”又往往是最为壮美的一次游历。夜以继日的攀登,只为黎明时分的那眼眺望。面对如此磅礴的气势,如此高大的山峦,人们的心中总会顿生感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曾在多年前登临泰山,激动的心情让他在泰山之巅高歌了一首《望岳》。泰山雄奇的气势和秀美的景色,也就此定格了千年来至今不变的画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